黑洞改名為「超高重力地點」

從 BA 來的消息:國際太空命名學會議 (International Space Nomenclature Council)在前天(6月22日)決定將黑洞(Black Hole)的正式名稱改為「emplacements de hauts gravité super」,也就是「super high gravity locations」。中文翻譯是我暫譯的。

改名的原因有好幾個,近因是因為有論文提出新看法,認為雖然黑洞的重力足夠撕裂時空產生事象地平面(event horizon),但相對論在時間上的效應卻會讓觀察者永遠看不到它發生… 唉呀我說不清楚,Bad Astronomy 有用通俗英文解釋這個新聞

另外一個遠因是「Black hole」政治不正確… 它冒犯到非洲裔美國人。不過這個原因比較小啦,如果因為這個要改的話早改了XD

量尺分數不公,制度殺人?

或許是因為終於有人公佈研究結果可以跟心測中心多年來的研究互相抗衡,也可能是鍋子壓力真的太大了;國中考高中的基本學力測驗,量尺分數的記分方式爭議今天上了頭版(聯合報:基測爆量尺不公)。

我是基測實施第一屆考進高中的;不想要幫哪一方緩頰,但是我想要說說對記分方式的看法。我認為量尺沒有大問題,就算有問題也不可能比原本聯考700分的「高解析度」來的大:認為筆試可以把30萬人這麼高解析度的分出高下,直接拿去分配入學資格實在是太天真了。

我覺得問題在於分數的用法被用錯了:我們現在還是用分發入學,報紙上的爭論也一直停留在「把這種分數拿去做分發會怎樣怎樣」的論述;量尺分數理想上應該是在考招分離的情況下,用在第一階段對學生的初步篩選上才對吧。

相信分發的絕對公平這種同樣天真的事情發生也在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上面:不幸的是,這些都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為了分配價值所設計出的「大家都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的制度。問題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是什麼?教育制度一成不變,改革變成不改不錯,改了有錯還要再改回來這樣?最後,我們的學生還是在做考試導向的學習,還是在背作文破解公式,還是在補習…。

這些去淌分配社會價值的渾水的統計學家和數學家實在是太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