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冥王星喪失行星資格

…而且太陽系只有八顆行星(planets)。其他的稱為矮行星(dwarf planets)太陽系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這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年會在8月24日的投票結果。

正式的定義如下:

行星 (a) 具有環繞太陽的軌道、(b) 有足夠的質量產生重力抗拒剛力以形成一個靜力平衡(接近圓球)的形狀、且(c) 清除了同軌道的天體。

矮行星具有 (a)、(b)、但 (c)並沒有清除同軌道的其他天體 、 (d) 不是衛星。

冥王星基於上面的定義一個矮行星,也算是其他的海王星後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的典型。

其他環繞太陽的天體被集體稱作太陽系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這個行星定義跟之前的定義只差了(c)項;感覺起來(c)是針對冥王星(最大的古柏帶天體)和穀神星(最大的小行星帶天體)的排除條款呀,哈哈。照這個定義新行星大概也很難被發現了,可能我們有生之年太陽系應該會停在八大行星;倒是系外行星最近十年會有很多好戲可以看,如果 NASA 沒有出包被刪預算的話XD。

有個小小插曲:類冥王星行星(ploton)這個詞因為和地質學的深層岩(ploton)撞名所以被擱置了。於是這次的投票沒有決定那類的(矮)行星要叫什麼。

我猜明天新聞不會報,因為跟18日說的牴觸,他們很難自圓其說(上星期五是12顆行星,今天變成8顆了 O_o)。這樣的話,這篇裡寫的東西麻煩大家自行斟酌,哈哈。

冥王星不是行星、太陽系只有八個行星。跟別人聊天這樣說沒有錯,我保證。

惡搞 KKMAN

KKMANPCMan並列為台灣兩大 Telnet BBS + WWW Client ,也是市場上僅有的具有 Telnet 功能的瀏覽器。KKfox (Firefox 的 KKMAN 模仿+增強) 因為 PCMan Plugin 不穩定所以一直不好用。所以我就反過來想:KKMAN 不是開放源碼軟體,法律上和實際上都無法自行修改;不過一些能做的方法還是可以試試看。

惡搞 1. Gecko KKMAN:用 Gecko 排版引擎的 KKMAN

KKMAN 內部的瀏覽器元件是 IE。原因無它,只是因為每台 Windows 都有,不需要叫使用者額外判斷他是不是該另外下載什麼程式;ActiveX 控制項也很容易匯入。Mozilla 專案有發展相對應的 Gecko 排版引擎 ActiveX 控制項;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安裝控制項、然後把 KKMAN 呼叫 IE 的部份全部改呼叫 Gecko。

  1. 下載最新版 Mozilla ActiveX control並安裝。似乎要重開機。
  2. 使用 IE patcher 修改 KKman.exe 。

實驗結果:G-KKMAN 啟動成功,但是程式極端不穩定;按個網頁的上一頁按鈕就當機。PCMan Combo 則是沒有辦法修改,因為 IE Patcher 沒有找到 IE 插入的位置。

惡搞 2. KKMAN over Wine

我知道 Linux 上面有 PCManX 可以用 (真的不錯),但是它沒有瀏覽器功能。所以還是要求助 Wine 了。要把環境準備好給 KKMAN 有點麻煩:

  1. 要先把 Wine 環境先裝上 IE。我用的是 ie4liunx,也沒有其他更方便的方法了。裝好之後把 ~/.ies4linux/ie6 移動到 ~/.wine ,還要修改 ~/bin/ie6 裡的路徑。
  2. 下載並且安裝 KKMAN 。安裝程式會順利在 Wine 下執行。
  3. 從 Windows 複製一個 KKMAN 需要但是自己沒附的DLL檔:C:\WINDOWS\system32\mfc42.dll 放在 ~/.wine/drive_c/Program_Files/KKman/
  4. 啟動 KKMAN:$wine ~/.wine/drive_c/Program_Files/KKman/KKMAN.exe

實驗結果:可以正常使用!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分頁切換按鈕不見了;倒是 Ctrl+num 和 Ctrl+Tab 還是可以用。PCMan Combo 則是完全無法在 Wine 上面執行;只要開啟網頁就當機,順便把 Gnome Panel 拖下水。PCMan Combo 也可以執行,但方向鍵失效、分頁按鈕也怪怪的。瀏覽到某特定網頁會當機。

KKMAN over Wine on Linux

結論

包 IE 的程式在 Windows 上面本來就不穩定啦,但是其他解決方案至少要比那些程式穩定才算可行。所以大家一起等 Firefox PCman Plugin 完成吧。

(倒是那時候還有人在用BBS嗎?)

more about the 12 Planets

更多關於太陽系有幾顆行星的補充;以我這幾天看到的新聞報導(國內/國外)所關注的部份:

  1. 我的標題下的不好: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年會現在在討論的是「行星的科學定義」,而不是「太陽系有幾顆行星」。即便是新定義下有三顆天體符合定義,它們也需要個別的開會與認可才會被正式承認為行星。跟別人聊天說「Hey,九大行星要改了」是對的,但是說「太陽系有12顆行星喔」只會曝露您人云亦云的個性。
  2. 教科書當然會隨著時代更改,就像10年前的課本不寫恐龍是怎麼絕跡的,而現在的課本有寫這樣。但是未來的重心絕對不是在於幾顆,而是在於有幾種與它的性質(太陽系的行星根據其組成成份分為類地行星類木行星類冥王星行星(pluton))。計算幾顆會非常不實際;可能高一的時候課本寫太陽系有12顆,高三的時候發現已經變成22顆了。
  3. 占星術不是一門科學(雖然他們認為自己是),它所使用的太陽系模型是千年以前的人們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如果要隨著IAU的定義而跟著「修正」會有種自打嘴巴的感覺(難道一個人的命運會不會受某天體影響是因為IAU的決定嗎?)。我反而覺得占星學家應該採用傳統定義,也就是八顆行星甚至是只有五顆肉眼可見的行星的太陽系,畢竟那是古人看到的天空。只是並沒有另一個 IAU —— 國際占星學聯合會在決定這種事情。
  4. 2003 UB313目前暫時被稱作 Xena,正式的行星名稱要等(前述的)認可才會正式確定。請勿音譯這個名稱,因為 Pluto 並不叫布魯托。中文的正式譯名要等到英文正式名稱確定(不太可能會是 Xena),由台灣與中國(大陸)等地的天文學家協調過後再分別在天文學年會上公佈 (詳細的作法我不清楚,要問正牌的天文學家們)。

媒體並非專業,傳達的訊息無可避免的都有些小錯誤(國內國外皆有)。不過就這次來說(台灣的話,沒有用倒扁把這則新聞擠掉的媒體)有講到的部份都沒有大錯誤。

啊,拜託新聞台關聯畫面不是這樣用的啊;報這則新聞螢幕上出現之前 DeepImpact 的畫面是要幹麻呀(汗)。唸乾稿或是畫張3D示意圖都可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