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content is over 12 years old. It may be obsolete and may not reflect the current opinion of the author.
上星期的公司的活動,很榮幸的能面對面和紐西蘭辦公室的 Robert O’Callahan (:roc) 聊到一些關於本地技術產業與矽谷關係的問題。問了之後才知道 roc 是在矽谷工作 10 年之後才反過來決定回到紐西蘭的。2005 年,他和 Mozilla 的雇用協議就是讓他成立紐西蘭辦公室,讓他可以在當地帶技術人貢獻 Mozilla Project。
問他這樣會不會影響他自己的職涯,他說會,如果他要當 VP 或是 Senior VP,大概真的就得一直待在矽谷,但是他選擇回鄉,投資本地的技術產業。他一路說到,如果 Mozilla 有一天無法支撐這個辦公室了,他自己應該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繼續下去,例如開一間公司來養。在 Mozilla Project,roc 和奧克蘭辦公室負責 Gecko 大部分的 Graphics codebase。他最近也獲得了 Mozilla Distinguished Engineer 的殊榮。
為何會聊到這個,也是因為看到台灣業界的一些感想吧!可能在職涯的年資或是地位不同,如果有機會,大部分的人是會選擇去國外工作的。創投甚至公開以「獲得投資就可以去矽谷工作」為號招。而在矽谷創業的勇敢台灣青年,會把技術團隊留在台北,通常都是因為節省開銷,而不是為了深耕以及貢獻台灣的產業發展。
紐西蘭比起台灣的狀況是比較艱鉅的:地理位置在世界的邊緣、經濟規模渺小、都講英文,所以一直被澳大利亞或是美國 Brain drain。而在商言商,或是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並沒有錯。我也說不上來當我面對同樣的機會或是在同樣的資格時會做出什麼決定。但是當自己都不幫忙自己的時候,求別人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同意. 回台灣做學術也有同樣的困擾. 有時我聽所裡的同仁討論要用來這裡念博士班就有機會出國來吸引學生, 我心裡也是五味雜陳. 不過我覺得深耕還是很重要. 不管外在環境怎麼樣, 自己的根基一定要扎得深. 畢竟個人生涯是幾十年, 即使短期看起來不佳, 如果是對的方向, 長期還是會茁壯結果. (當然環境不能太差) 加油~~
老師好久不見 🙂
記得在中研院的時候一直有個強烈的印象:這邊的人不是出過國的就是準備要出國的。但最後這是個雞生蛋問題:沒人回來,環境就不會變好;環境不好,出國的人就只會待在國外。
我覺得中研院跟當年的台大一樣,有那個出國讀書的氛圍沒什麼不好;只是出去的學生應該要有「回來或許是個有價值的選擇」的意識吧!
其實想回來的人不少, 因為國外也沒有真的比台灣好太多. 而這裡還有家人. 但是政府自己不把環境弄更好, 或者大家還是以訛傳訛的認為國外訓練的比較好. 甚至政府還叫自己的人才留在國外才叫人才. 這真是令人傷感.
例如其實現在國內有不少實驗室做的研究是頂尖的, 但沒有學生要留下來在這裡訓練. 學生一昧地相信出國比較好. 有一個學生還跟我說, “老師, 我看國外老師的 publication 都比國內多”. 我聽了很難過, 他們沒想國外老師收了很多程度很好的學生, 在那裏一待就待五年. 當然能做出好東西啊. 在這裡我們靠平均只待一年半的學生就能做出這樣的研究, 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滾石不生苔, 許多東西是長期培養的.
其實出國不成功的, 或者回來水土不服的也很多啊, 只是大家都不看這些, 大家只看出國回來成功的, 但這些人本來就已經被篩選過了, 所以他們本來就具備很多很好成功的特質, 出國這個條件到底是必須還是剛好? 就像到底台大好是因為他的教育環境真的那麼好, 還是因為他挑到的學生大部分是台灣前幾個百分比, 他們大多有好的天份與認真的學習態度與習慣還有來自於很支持它們的家庭, 所以這樣子的學生本來成功的機率就比較高. 所以進台大是成功的必須條件嗎? (我想絕對不是, 只是進入台大的學生本來就擁有比較多成功的要素.) 也有人在台大念到失去自信, 因為同學都太強了. 但這樣子的例子絕對不會被說出來.
你有好的將領回國, 沒有好的下屬, 還是不行, 畢竟大部分工作都是團體工作. 如果國內沒有自信在每個環節都能自己訓練人才, 只能空降, 這樣會掏空自己的產業和研究環境. 一個先進的國家是可以讓人才可以在地或者在國際上都有選擇. 我以為台灣的實力已經有地方能 offer 這樣的選擇, 只是台灣缺乏這樣的自信…..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