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尺分數不公,制度殺人?

This content is over 18 years old. It may be obsolete and may not reflect the current opinion of the author.


或許是因為終於有人公佈研究結果可以跟心測中心多年來的研究互相抗衡,也可能是鍋子壓力真的太大了;國中考高中的基本學力測驗,量尺分數的記分方式爭議今天上了頭版(聯合報:基測爆量尺不公)。

我是基測實施第一屆考進高中的;不想要幫哪一方緩頰,但是我想要說說對記分方式的看法。我認為量尺沒有大問題,就算有問題也不可能比原本聯考700分的「高解析度」來的大:認為筆試可以把30萬人這麼高解析度的分出高下,直接拿去分配入學資格實在是太天真了。

我覺得問題在於分數的用法被用錯了:我們現在還是用分發入學,報紙上的爭論也一直停留在「把這種分數拿去做分發會怎樣怎樣」的論述;量尺分數理想上應該是在考招分離的情況下,用在第一階段對學生的初步篩選上才對吧。

相信分發的絕對公平這種同樣天真的事情發生也在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上面:不幸的是,這些都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為了分配價值所設計出的「大家都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的制度。問題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是什麼?教育制度一成不變,改革變成不改不錯,改了有錯還要再改回來這樣?最後,我們的學生還是在做考試導向的學習,還是在背作文破解公式,還是在補習…。

這些去淌分配社會價值的渾水的統計學家和數學家實在是太可憐了。

3 thoughts on “量尺分數不公,制度殺人?

  1. 其實改由量尺分數(低解析度)絕對比傳統聯考700來的好

    可以不讓學生、家長對分數斤斤計較,畢竟傳統分數的評量方式屬於絕對高低,一分之差就顯示好壞

    而量尺分數則是屬於相對高低,學生只需要知道自己在全體學生中的相對位置就可以了,再加上考題模式改成單一選擇題,所以需要扣除機率猜題得分狀況。

    因此轉換量尺分數來評量學生,對我來說可以被接受。我覺得重點在於應該將原始數據分佈公開及量尺轉換的機制,而不是讓台灣師大心測中心球員兼裁判,不讓人家知道這些原始資料更不容他人質疑。

    這種心態與早期歐洲教會沒有什麼兩樣。

    畢竟這是攸關30萬人未來的權益,而且受到影響的人並非是高分群/低分群的學生而是在中間區段的學。

    而且我會覺得教育部在修改完考試制度之後,現在應該作進行家長教育==>讓家長真正瞭解「因材施教」,能夠真正認知自己小孩的性向,而不是一昧灌輸學生考高分才有好學校,才能有好職業甚至有好婚姻。

  2. 謝謝你的留言,果然教育工作者對這個的思考比較透徹…

    不過我今天看晚報的時候有一個想法:資訊的公開是很好;但是技術上,公佈了原始數據分佈與量尺轉換機制會不會導致答題數可以反推?監察制度會不會反過來影響心測中心對量尺調整的專業考量,最後讓量尺分數名實存亡?例如「教育部獨立監察人要求心測中心量尺分數增列小數點第一位」,然後量尺的解析度就耀升到 3000 了。

    入學制度才是問題點,只是要大家改變對分發入學的效率與信賴程度真的很難… 也有可能是我還沒離開學校不知道人心險惡,甄選入學可以多麼不公平這樣XD

    P.S. samn,我一直都是還沒填分發卡就有高中、大學可以讀的;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很幸運。不過現在運氣好像用完了XD

  3. 只要相關資訊公開,可供人檢驗,這樣的問題並不是那麼大

    就如同物理大多數實驗一樣,必須將所有數據攤在陽光下,讓大多數人重複進行並且得到相同/相近的結果,才會成為理論、定律。

    也許可以假造,但是那都是一時的並非永久,不是嗎?這也才是科學素養。

    原始資料不應該是以「國家機密」方式保護,不讓任何人針對相關資料作研究,更不是只有心測中心才可以進行相關研究工作。

    更何況這些資料並不涉及個人隱私權,沒有什麼不可以公佈的!而且要求心測中心也應該將其理論依據和計算方式,發表在國際的統計期刊上,接受公開檢驗,比照國外ACT、ETS 將他們計分方法和理論依據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既可提升心測中心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也可以讓台灣教育制度更為公開透明,更可以建立公信力,沒有什麼不好

    因此在這樣的考量下,我會支持林妙香研究員的說法。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