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英國脫歐、台幣匯率、今週刊 v.s. 中央銀行

London Tower Bridge我大概算是 Brexit denier 的一員吧?從衛報看到紐約時報,一路看到 PTT,所有 Brexit 的分析文章我都點了一遍(現在還有一篇 longread 開在一個分頁……)。有人講英國外交政策與歐陸歷史、有人論世代衝突、有人提保守黨政爭……即便這樣,作為外國人的我,也不認為看完這些,就能好好的一語道破英國民眾為何要投票離開歐盟。

在眾多的文字之中,一篇小小的 Twitter 推文摘錄給我的感觸是最深的,用中文重新描述是這樣:「可憐的年輕人,因為老人的偏見,失去了到其他 27 個國家自由工作與生活的權利;想想他們之後會失去的多少職涯發展、多少國際友誼、多少國際婚姻、多少經歷。」接下來無論如何進行,英國勢必會與歐盟漸行漸遠;無論是否是因為「老人的偏見」,後半句對年輕英國人的傷害,是千真萬確的(Vox 刊載了這個留言的全文)。


很剛好的,這幾天今週刊做了一篇封面故事,把新台幣幣值的問題浮上檯面,和中央銀行與彭淮南總裁宣戰(?)。很遺憾的,我對經濟學的理解,沒有辦法心證出今週刊對央行的指控是否為真(比起於那些去今週刊網站上信誓旦旦的砲轟他們,擁護央行的留言):我甚至無法確定現狀是否能夠這麼容易的被咎責到一位央行總裁,或是一任總統。我唯一確定的,是文中描述的新台幣購買力低落的後果。

如果機票是說買就走,不用搶廉航,不用看一堆網站比價,那或許人們對周邊國家的想像就不會如此的扁平、刻板與扭曲。對旅遊的想像也不會被困在必吃、必買、必玩,跑愈多點越划算。打工度假就不會是存錢,而是花錢壯遊的選擇。出國工作也是對自己職涯的展望,而不是對自己國家業界的否定。更重要的是,這些視野,這些體會,是我們自己之後長遠發展的種子(例如,所謂的「產業轉型」)。


長大了,發現 21 世紀沒有如同小時候 20 世紀的畫冊所形容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是隔閡變得越來越大。怎麼辦呢?

SGML, HTML, and XML

Professor Brailsford on the background of HTML and the story of an important workshop with Sir Tim Berners-Lee, which he attended. You can watch the three short videos on Computerphile.

The insight here is valuable with regards of early research of markup languages, and where is has intercepted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Web, and wha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as trying to achieve.

Obviously, the later quarrels between supporters of XHTML v.s. HTML5, and W3C v.s. WHATWG was epic, yet it’s important that new technologies are always built on top of the old, no matter how “uncool” the old technologies we think they are.

I hope there are more interviews like this documenting the later history of the Web markup technologies.

Jeremy England 的生物起源論

Stromatolites.jpg

Stromatolites from Wikipedia Commons.

大約年初有一波新聞介紹 MIT 生物物理學家 Jeremy England 關於生物起源的研究。新聞被轉載又被翻譯之後不小心變成了某種「下一個達爾文」之類的標題 … Orz

但剛剛真的(終於)聽完他接受 7th Avenue Project 的廣播專訪,才大略了解他的論點是

  • 「生命現象」是人工的定義,「無生命」的結構與系統也有可能有朝向有序結構發展的趨向。
  • 這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生物起源環境是開放的複雜系統。
  • 從無序產生有序的「生物起源」活動可能是個宇宙中無論時地隨時發生的自然現象,甚至發生在現在的生活環境中,但在現在的地球可能是因為被 RNA/DNA-world 的「生物」主宰所以被壓抑,也有可能是發生在我們觀察不到的尺度(或面向)。

他說他的理論可能可以補足現在生物起源論中,人們聽起來漏洞很大的假說(而不是取代進化論等):原始地球會產生生命是因為有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環境「剛好」讓一堆無機的胺基酸與核酸碰撞在一起然後「剛好」成功開始複製自己的結構,然後「剛好」和其他結構產生天擇競爭。他希望能實作出數學模型與模擬,來解釋這些「剛好」只是模型可預測的自然現象,不是不可知的「超自然」謎團。

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是這位學者是成年之後才歸依猶太教正統派的教徒,廣播當中也有討論到他對於信仰與他的研究的關係的見解。

可以先讀一下維基百科的生物起源論條目,回顧一下高中生物課或是自然科學博物館介紹的主流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