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IT matters? IT doesn’t matters; business processes do.
Taken in PageOne.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
聯合報:
一位編書教授認為,「武昌起事」確實學術中性,而「武昌起義」代表中華民國推翻滿清的正當性,教科書本來就該有立場,是「中華民國」的立場,所以該用「起義」才對;評審查委員都是中華民國政府聘任的,不應謀殺中華民國的立場。
這句話看似正確;但用這種角度編撰教科書的話,是不是該在前面序章寫個聲明?什麼都不用多說,寫個中華民國的現狀處境就好了。
而且,什麼是中華民國的立場?中華民國最後一個立場(行政命令,未寫入憲法)是「中華民國放棄宣稱擁有全中國的主權與代表權,願意以代表台灣人民的民主政府的姿態與中共政府進行對等的談判,共同追求未來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新中國。(19941991,國家統一綱領)」。照這個立場,不把中國稱為「我國」沒有錯呀;我國雖然叫中(華民)國,但是是代表台灣而不是中國的民主政府呀;把前半段的歷史改為持平用詞、去掉國父等等稱呼也是合理的不是嗎?我實在是看不出這對「我國」的國族認同有任何危害。
更麻煩的是國家的立場的變動速率:雖然偷偷在背後搞現在這些東西,但是現任的總統凍結國統會之後並沒有推出明確的新立場;那再換黨執政之後教科書就再改嗎?把這個教科書編撰的邏輯套用到偉大的右派布希政府的話,那美國的教科書不就都沒有地質學和演化論了?地球是在西元前4000年第一週由上帝創造的嘛;生物的精巧、奇妙與不可知也是因為是由更高等,全知、全能的智慧所創造的囉。這位「編書教授」有沒有一點學術獨立的精神呀?如果他拿 NSF 的錢去做全球暖化的研究的話,他會不會說「全球暖化只是個理論,不是事實」?
學術中性才是教科書編撰的立場;如果用國家的立場編撰義務教育教科書,快速的變動和各國間的歧見(想想二戰歷史)會導致後患無窮。聯合報為什麼不乾脆說「教科書要符合(媒體塑造的)民意的立場」這樣還比較快。偉哉!聯合報。
學期結束回家逛 PageOne (^^);倒是前幾天才發現原來很多學校現在是第19週,大家都在期末考。
在書店翻《作弊的文化》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它不斷的提醒我這幾天令人做噁的一切:期末考看到的小抄、明目張膽交換考卷的學弟;當然還有沸沸揚揚的力霸掏空案。
《作弊的文化》舉了許多例子去解釋為什麼有人要做弊:偽造財務報表、盜接第四台、運動員服用禁藥、逃漏稅、盜用公司資產、用企業捐助影響政府決策、成立遊說團體偽造民意支持等等;作者引用了一些調查結果去詮釋美國人的大眾心理:人人都同意應該要遵守規則、但是人人卻都認為遵守規則不會成功;「反正別人也在做、不做我就吃虧」的心態。作者也為目前的情況提出警訊:貧富差距擴大、能夠維持自身經濟的中產階級家庭正在減少(自有住宅率屢創新高但是許多人揹著多年房貸,財產淨值為負。)
很可惜的,在當我越看越憤慨的時候,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的建議雖然中肯(例如對於逃漏稅,他提倡增加國稅局查緝的預算、重建會計稽核制度法案等等),卻沒有提供有效的使建議得以實施的方法。他自己都說了,規則是由贏家階級(有錢人)所建立、操弄的;那身為「焦慮階級」的我們要怎麼讓既得利益者自願削減利益呢?
更甚者,若所謂的成熟的民主國家(美國)都沒有辦法用民主彰顯這樣的公眾利益時,民主制度是否敗壞,陷入危機?近20年來從翁大銘到王又曾,台灣(台灣的法律、台灣的執政黨)都沒有辦法防止企業主作弊;這是不是代表相較於這本書敘述的美國,台灣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當政府體制的成員自身也陷入弊案的風暴中時(總統女婿的內線交易、諸多立委的亞太固網股條…)。
要悲觀的說,或許最後這個世界會掉進由跨國企業和政府勾結所建立的大型統治集團中;像是紅火星所敘述的 2061 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