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一位編書教授認為,「武昌起事」確實學術中性,而「武昌起義」代表中華民國推翻滿清的正當性,教科書本來就該有立場,是「中華民國」的立場,所以該用「起義」才對;評審查委員都是中華民國政府聘任的,不應謀殺中華民國的立場。
這句話看似正確;但用這種角度編撰教科書的話,是不是該在前面序章寫個聲明?什麼都不用多說,寫個中華民國的現狀處境就好了。
而且,什麼是中華民國的立場?中華民國最後一個立場(行政命令,未寫入憲法)是「中華民國放棄宣稱擁有全中國的主權與代表權,願意以代表台灣人民的民主政府的姿態與中共政府進行對等的談判,共同追求未來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新中國。(19941991,國家統一綱領)」。照這個立場,不把中國稱為「我國」沒有錯呀;我國雖然叫中(華民)國,但是是代表台灣而不是中國的民主政府呀;把前半段的歷史改為持平用詞、去掉國父等等稱呼也是合理的不是嗎?我實在是看不出這對「我國」的國族認同有任何危害。
更麻煩的是國家的立場的變動速率:雖然偷偷在背後搞現在這些東西,但是現任的總統凍結國統會之後並沒有推出明確的新立場;那再換黨執政之後教科書就再改嗎?把這個教科書編撰的邏輯套用到偉大的右派布希政府的話,那美國的教科書不就都沒有地質學和演化論了?地球是在西元前4000年第一週由上帝創造的嘛;生物的精巧、奇妙與不可知也是因為是由更高等,全知、全能的智慧所創造的囉。這位「編書教授」有沒有一點學術獨立的精神呀?如果他拿 NSF 的錢去做全球暖化的研究的話,他會不會說「全球暖化只是個理論,不是事實」?
學術中性才是教科書編撰的立場;如果用國家的立場編撰義務教育教科書,快速的變動和各國間的歧見(想想二戰歷史)會導致後患無窮。聯合報為什麼不乾脆說「教科書要符合(媒體塑造的)民意的立場」這樣還比較快。偉哉!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