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American Life:美國眾生相

This American Life

大學時期曾經有固定收聽 Podcast 的習慣。最近,重新發現 Podcast ,並且開始收聽「This American Life」是我今年下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每個星期製作人兼主持人 Ira Glass 會從一個主題出發,講幾個發生在社會周遭、發生在一般人身上的故事。

這個節目深深的觸碰我,因為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已知的傳媒節目類型:它不是如大愛電視或是讀者文摘一樣,以提供正向力量為製作目的,而不免掩蓋社會的醜陋真實。他也不是自由派的公共電視/廣播,以曝露社會真相為目標,例如公視我們的島碰觸的環保議題,不免時時沉重。

節目所呈現的美國眾生相,不是我們所知的「美國夢」、或是 Friends (六人行)裡的虛構都市生活、甚至是新聞裡的 99% v.s. 1%,而是直觀且清楚的「生活」:有悲、有喜、有真實、也沉重,更重要的是它入世的態度。對於置身之外的我來說,我一方面慶幸我找到一個窺看的窗口,卻又思考著為何沒有這樣了解自己所屬的社會的機會。

「美國眾生相」是我的私下翻譯,我想得到的最符合的節目名稱。

As a secret Opera Software fan…

Opera had it first!

I think it’s fair to admit that I am a secret Opera Software fan, especially on their ability to deliver many of the browser innovations (Opera had it first!) we see today and relative independence within the browser arena.

Yet, recently, posts are popping up, revealing inconvenient truth of the inner-working of the company, and confirm the reasons behind it’s rational move to Chromium. As a public trading company, it have grown increasingly intolerant to products that is unable to bring in new revenue. The company have also known for underpaying it’s loyal employees, substituting salary with a “vision of achieving greater good”.

Obviously, stay relevant in the browser arena is hard. Mozilla is working hard on that too, either with new technologies like asm.js or Servo, or newly gain influence from the new product Firefox OS. Mozilla is actively seeking talents from Opera too like Hallvord R. M. Steen, the author of the aforementioned post; because to them, as Hallvord puts it:

And maybe, just maybe Mozilla is an environment where ideas are still kings..?

I sincerely hope the above notion describing Mozilla is true, and stay true in the feasible future.

投資本地技術產業

上星期的公司的活動,很榮幸的能面對面和紐西蘭辦公室的 Robert O’Callahan (:roc) 聊到一些關於本地技術產業與矽谷關係的問題。問了之後才知道 roc 是在矽谷工作 10 年之後才反過來決定回到紐西蘭的。2005 年,他和 Mozilla 的雇用協議就是讓他成立紐西蘭辦公室,讓他可以在當地帶技術人貢獻 Mozilla Project。

問他這樣會不會影響他自己的職涯,他說會,如果他要當 VP 或是 Senior VP,大概真的就得一直待在矽谷,但是他選擇回鄉,投資本地的技術產業。他一路說到,如果 Mozilla 有一天無法支撐這個辦公室了,他自己應該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繼續下去,例如開一間公司來養。在 Mozilla Project,roc 和奧克蘭辦公室負責 Gecko 大部分的 Graphics codebase。他最近也獲得了 Mozilla Distinguished Engineer 的殊榮。

為何會聊到這個,也是因為看到台灣業界的一些感想吧!可能在職涯的年資或是地位不同,如果有機會,大部分的人是會選擇去國外工作的。創投甚至公開以「獲得投資就可以去矽谷工作」為號招。而在矽谷創業的勇敢台灣青年,會把技術團隊留在台北,通常都是因為節省開銷,而不是為了深耕以及貢獻台灣的產業發展。

紐西蘭比起台灣的狀況是比較艱鉅的:地理位置在世界的邊緣、經濟規模渺小、都講英文,所以一直被澳大利亞或是美國 Brain drain。而在商言商,或是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並沒有錯。我也說不上來當我面對同樣的機會或是在同樣的資格時會做出什麼決定。但是當自己都不幫忙自己的時候,求別人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