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浩老師寫了一篇精練的華氏 451 度書評,讓我想起我也曾寫下粗淺但是類似的感想。
最近看著家裡的書櫃越來越滿,且現在二手書買賣的管道越來越方便,想著想著就掉入「為何要把書留在身邊」的沉思。但只要看到《華氏 451 度》這本書被提起,我就想到一個我還確定的結論:這本沒有完全讀懂其中深意的書,是絕對值得留在書架上的經典之作。
希望我有閒餘時間能再讀一次;希望能再讀之時,能有不同的感想。
I finally was able to see Les Misérables last Friday. A few notes, from a person who had enjoyed the musical recently. No spoiler here.
I might come up different thought if I could finish the novel itself; In the mean time, I highly recommend people going to the theater to at least know the story, and dive deeper if you would like know more.
終於在台灣上映的第一天去看了電影《悲慘世界》。在這裡寫一些感想和與之前看的音樂劇的比較:
或許看完小說之後會有不同的想法。如果你沒有看過電影的話,強烈建議趁這個機會去看一下,至少了解一下故事,有興趣的話再看其他的。
收東西的時候在家裡找到一箱阿嬤的東西,裡面有這本書:
《新式速成實用國語會話》,翻到版權頁發現是 1922 年發行,比我阿嬤年紀還老…。
看起來是給講臺灣閩南語的人學日文用的書。仔細看可以發現下面的漢文有用假名標注臺語發音,上面則是日漢對照的日文例句,在 16 課之前是用片假名寫,後面才教到平假名:
翻著翻著看到很多當時的時空背景:日語當然是當時台灣的「國語」,時間那課提到了「國語講習會」,還有地震賑災的「御下賜金」等等。
另外也翻到了阿嬤的 1986 年發的中華民國護照,不過因為是個人資料所以不貼了。當年的中華民國護照中英對照的方式很妙,出生地中文照實寫,英文直接給你印個「CHINA」;「前往國家」則是沒有中文「This passport is valid for going to all countries except communist controlled countries and areas」。
有趣的是,裡面夾了一本用過的機票,證實了 1988 年的韓文是這樣寫的:
這本書應該可以拿來給講日文的朋友學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