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a secret Opera Software fan…

Opera had it first!

I think it’s fair to admit that I am a secret Opera Software fan, especially on their ability to deliver many of the browser innovations (Opera had it first!) we see today and relative independence within the browser arena.

Yet, recently, posts are popping up, revealing inconvenient truth of the inner-working of the company, and confirm the reasons behind it’s rational move to Chromium. As a public trading company, it have grown increasingly intolerant to products that is unable to bring in new revenue. The company have also known for underpaying it’s loyal employees, substituting salary with a “vision of achieving greater good”.

Obviously, stay relevant in the browser arena is hard. Mozilla is working hard on that too, either with new technologies like asm.js or Servo, or newly gain influence from the new product Firefox OS. Mozilla is actively seeking talents from Opera too like Hallvord R. M. Steen, the author of the aforementioned post; because to them, as Hallvord puts it:

And maybe, just maybe Mozilla is an environment where ideas are still kings..?

I sincerely hope the above notion describing Mozilla is true, and stay true in the feasible future.

投資本地技術產業

上星期的公司的活動,很榮幸的能面對面和紐西蘭辦公室的 Robert O’Callahan (:roc) 聊到一些關於本地技術產業與矽谷關係的問題。問了之後才知道 roc 是在矽谷工作 10 年之後才反過來決定回到紐西蘭的。2005 年,他和 Mozilla 的雇用協議就是讓他成立紐西蘭辦公室,讓他可以在當地帶技術人貢獻 Mozilla Project。

問他這樣會不會影響他自己的職涯,他說會,如果他要當 VP 或是 Senior VP,大概真的就得一直待在矽谷,但是他選擇回鄉,投資本地的技術產業。他一路說到,如果 Mozilla 有一天無法支撐這個辦公室了,他自己應該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繼續下去,例如開一間公司來養。在 Mozilla Project,roc 和奧克蘭辦公室負責 Gecko 大部分的 Graphics codebase。他最近也獲得了 Mozilla Distinguished Engineer 的殊榮。

為何會聊到這個,也是因為看到台灣業界的一些感想吧!可能在職涯的年資或是地位不同,如果有機會,大部分的人是會選擇去國外工作的。創投甚至公開以「獲得投資就可以去矽谷工作」為號招。而在矽谷創業的勇敢台灣青年,會把技術團隊留在台北,通常都是因為節省開銷,而不是為了深耕以及貢獻台灣的產業發展。

紐西蘭比起台灣的狀況是比較艱鉅的:地理位置在世界的邊緣、經濟規模渺小、都講英文,所以一直被澳大利亞或是美國 Brain drain。而在商言商,或是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並沒有錯。我也說不上來當我面對同樣的機會或是在同樣的資格時會做出什麼決定。但是當自己都不幫忙自己的時候,求別人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about:mozilla 更新

這篇文章原刊登於謀智台客,公司的技術 Blog,歡迎訂閱。

用過 Firefox 等 Mozilla 系列瀏覽器的朋友,或許知道 Mozilla 瀏覽器都內建一份 about:mozilla 頁面。該頁以深紅色為底,節錄一本不存在的《Mozilla 之書》,以基督教聖經的語調講述 Mozilla 的歷史。

在 Netscape/Mozilla 的歷史中,about:mozilla 改版了 6 次。就如聖經一樣,都是用寓意的方式將網路的現狀,以及 Mozilla 挑戰與行動記錄下來。Wikipedia 的條目詳列了先前各個版本的原文與寓意。簡略來說:

  • 12:10:1995 年撰寫,提到了當時主流瀏覽器(Nestcape)如何面對新瀏覽器的競爭,以及 Netscape 推出的私有標準。
  • 3:31:1998 年 3 月 31 日,Netscape 將 Mozilla 原始碼公開。這個章節寫出了 Netscape 對 Mozilla 開放原始碼後的期許。關於這段故事可以參考紀錄片《Code Rush》。
  • 7:15:2003 年出現在 Firefox 1.5 之中的章節。描述 Netscape 被收購,Mozilla 浴火重生,以 Firefox 和 Thunderbird 這些新產品重新撼動市場。
  • 8:20:2007 年出現在最後一個版本的 Netscape Navigator,描述 AOL/Netscape 產品與 Mozilla 基金會原始碼/產品的平行關係。
  • 11:9:2008 年更新的章節,描述 Internet Explorer 停滯更新之後,Firefox 所帶動的瀏覽器市場文藝復興,直到微軟開始反應 Mozilla 在市場的威脅,重新推出新版 Internet Explorer。

目前的版本為章節 15:1,今年 1 月剛剛更新:

瑪門的雙生子發生了爭吵。他們的交戰使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黑暗,而野獸憎恨黑暗。於是它迅速的採取行動,變得更加強大,並不斷地前進和繁衍。野獸為黑暗帶來了火焰與光明。

關於這個章節的討論與寓意可以參考 Bug 上的討論。「瑪門的雙生子」比喻 Apple 與 Google 在手機作業系統上的競爭以及平台的私有化。Mozilla,即「野獸」,在新的時代則推出了 Firefox OS、Firefox for Android 以及高速釋出開發週期以面對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