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在一個所有資訊都能夠化為數位資料永久保存的時代,但是真的能夠通過時間考驗的資訊少之又少;最後留下的,是無法讀取的塑膠考古遺跡。
前幾個星期參加風華絕袋2007拿到佳作的作品。很意外,因為沒有把原本想做的意像傳達的很好… 本來想要和「袋子」這個媒體結合,讓資訊從破洞漏出去這樣。
要不是某室友叫我去報名把 idea 做出來我才不會去做呢。「覺得自己能做好的事」和「我能做好的事」落差很大,所以常常退縮之後失去很多機會。這個佳作算是警惕吧。
不知到了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活中突然充滿的這種選擇的困境:
錯的事 | 對的事 | |
---|---|---|
好的事 | (A) | (B) |
壞的事 | (C) | (D) |
對/錯指的是法律上、道德上的。
好/壞指的是利益上的。
你會選哪個呢?能用同一個原則去判斷所有的選擇嗎?能做出不後悔的決定嗎?I don’t know.
說的好像自己很老一樣,嘖XD。
Wrong | Right | |
---|---|---|
Good | (A) | (B) |
Bad | (C) | (D) |
By Right/Wrong, I mean legally or morally. Good/Bad things are base on personal interest.
等待一本書,名叫《社會科學的數學原理》。
這本書的作者必須要發明全新的數學去描述社會行為、社會工程、團體動力學。它的地位會像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樣,標示著物理學的開端,標示著文明里程碑。它會改變人類面對社會的態度,就像是《原理》永遠改變了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一樣。
這本書所衍生的新社會科學會是社會工程的基底,它能設計完美的政府制度,或是證明完美的社會制度並不存在。它能在總統大選之前知道哪個總統最後不會被倒扁(笑)。
這本書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會出現;即便它出現,在它出現的100年內,相對應的工程學也不會實用化。
==
我不確定它應該出現:人類的理性或許沒有操控這項知識的能力。它會引發全面的社會革命:它可能會引發新社會帝國主義、新的冷戰、新的軍備競賽、新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與自然科學不同的是,它更像個兩面刃:它同時是終極解法,也是終極武器。
文明是否能夠長存?
==
延伸閱讀:Isaac Asimov《基地(Foundation)》系列小說、霍金《核桃裡的宇宙》、科學史、物理史與啟蒙運動相關書籍。
註: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用微積分成功的描述了宇宙中質量的運動方式,使物理學從此之後成為基於數學的精確科學。基地系列小說中的所虛構的心理史學原則上是從統計物理與氣體動力論的數學出發的;所謂「個體變化無法探知、團體趨勢可以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