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對美三不承諾

六月維基解密丟出來的密文,算是我期待的那種,但是當時在新聞上好像沒有很大的爆點?

Burghardt expressed his appreciation for Ma’s pledge of no surprises in the U.S.-Taiwan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his emphasis on substance over show. He recounted three examples Ma had given him to demonstrate this commitment:

  • Taiwan would not ask for a certain kind of transit just to show that the U.S. would grant it;
  • Taiwan would not ask for certain weapons systems just to show the U.S. would sell them;
  • and Taiwan would not insist on certain names just for domestic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原文)

後面的意思是,台灣目前的執政政府私下向美國承諾:

  • 台灣政府不會為了證明和美國的關係而要求特定形式的(台灣總統出訪在美國國內的)轉機方式;
  • 台灣政府不會為了證明和美國的關係而向美國要求特定武器的軍購;
  • 且台灣政府不會因為國內政治的考量而向美國要求特定的稱呼。

這看起來很糟呀。畢竟看了這麼多年的中台美關係新聞,人人大概都知道,從李登輝總統開始,美國要賣什麼武器給台灣、台灣總統去中南美洲經過美國要怎麼被接待,都是美國行政當局向台灣公開表現姿態的方式。比較遜的總統像陳水扁,就會搞到下不了飛機直接被送到中美洲去;比較厲害的總統像李登輝就可以做到回學校演講,幾乎是「順便」入境美國訪問。第三項稱呼,要說杞人憂天也罷,但是美國政府自從國會制訂台灣關係法,定義台美關係之後,就沒有在對台灣的地位上有任何的正式調整了,如果政府放棄和美國行政當局堅持名稱的話,下次歐巴馬訪問中國的聯合公報會不會出現「Chinese Taipei」?

簡單說,這個密文的意義是,台灣政府把在國際還有空間可以因為美國表達存在感的工具都偷偷封殺掉了。我是不願意像某些網路上的言論去歸咎動機是什麼啦(所謂的「賣台」?);可能只是比較遜的總統、或是在現在的國際形勢(密文以外我們還看不到的那一大部分)我們的外交部已經沒有籌碼可以放了。

唉。

來源請求.js

很早以前就想講了,但講了大概又會被戰。相較於英文維基百科,中文維基百科在社會和歷史條目充滿了 systemic bias。但是那些主觀論述又不是編輯者有意加進去的,而是某種編輯者存在的社會所給予的暗示(Inception?)與集體共識,而不是原本百科全書應該有的可驗證的事實。因為是暗示又是共識,所以有自覺的百科編輯者反而是少數;中文維基只好長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總之我昨天還是在噗浪上提了,還被協會的人看到 XD。想想作為一位 Web Developer,我還是用寫 code 的方式來貢獻維基百科好了,別花時間跟別人吵架好。

所以,來源請求.js到底是幹嘛的呢?這是一個可以安裝到 Wikipedia 帳號的 User Script,安裝之後,每次在文章裡面選一段文字,旁邊就會出現 [citation needed] 按鈕,按下去確認之後就會自動編輯文章,加上「[來源請求]」的標記。

安裝方法是,登入之後到 Special:MyPage/common.js 頁面,編輯插入下列程式碼:


importScriptURI(
    'https://raw.github.com/timdream/citationNeeded.js/master/citationNeeded.min.js?'
    + Math.floor((new Date()).getTime()/1000/60/60/24).toString(16)
);

安裝之後,下次在維基百科上看到有什麼需要引用來源的資料,只要選起來,按游標旁邊的按鈕,「來源請求」標記就會自動被加上去。

至於維基百科何時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等到「抗日戰爭」這個條目的名稱被改掉那天之後才有可能吧。噗浪上大家的 comment 值得一讀。

Wikipedian Protester

(via xkcd)

還有,這個 script 只花我 1 小時查資料跟寫功能,但是又花 1 小時完善 UI,2 小時寫文件(含這篇)。是有沒有這麼閒 orz

HTML5:超越烘焙雞,邁向網路應用程式新時代

上個月底(5/29)應 KaLug 與 OSSF 之邀,去高雄講 HTML5 相關新技術。這標題很扯,當初是和 KaLug 的阿民想出來的 … 想說這樣可以承先啟後一下把 10 年前做的「烘焙雞」,用的「網站建置百寶箱」關連一下,來講 10 年之後,網路的前端技術進步到什麼狀況,可以做完什麼事情。